top of page
Curatorial statement
與社會交往的藝術—香港台灣交流展
文|吳瑪悧
近年在台灣,藝術進入社區、藝術介入社會的案例愈來愈多,形式也豐富多樣。從以藝術作為抵抗或體驗的工具、透過藝術的學習以改變人,到以藝術作為轉化、帶動地方發展的力量,甚至透過藝術進行社會改革,藝術在當代社會的角色、功能,逐漸受到重視,也成為民主社會的表徵。台灣藝術介入或參與社會的現象,除了接收西方前衛藝術思潮,也與1987年解嚴,1990年代開啓的社區營造、公共藝術設置、文化公民權的倡議有關。
無獨有偶的,香港在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,由於政治上的劇烈變化,民間力量崛起...
我們都在現場
——藝術與社會交往的新土地倫理
文|張晴文
「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
寫在一封不容增刪的信裡
我看到淚水印子擴大如乾涸的湖泊
濡沫死去的魚族在暗晦的角落
留下些許枯骨和白刺,我彷彿也
看到血在他成長的知識判斷裡...
與社會交往的香港新藝術領域
文|梁美萍
年前到台灣時,看到《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》在當地最重要的台灣當代藝術展中獲當代藝術大獎。這是台灣藝術家首次以社會交往藝術獲得藝壇舉足輕重的大獎,也意味台灣的社會交往藝術,以非傳統藝術造型和展示並介入社區並與民眾共同改造社區生態的「關係美學」(relational aesthetic),已被認同是當代藝術型態和美學的一支。
該創作項目跨越多年,由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吳瑪悧教授和竹圍工作室帶領,在樹梅坑溪社區持續實踐社區改造,讓社會大眾對環境、自然、永續有不一樣的視野與實踐...
bottom of page